專欄專訪

【魅麗雜誌114期】

連欲望都不知在哪的無聊人生

引言:願靈性與你同在 達到精神與心靈的幸福,對生活周遭的一切有感受但不評斷,紫嚴導師稱之為「直受」的靈性狀態。

怎麼判斷自己到底有沒有活出靈性,紫嚴導師從道家的觀點來看,非常清楚:「活在習慣中,就是沒有靈性的生活。」

紫嚴導師說:「一般人生活在習慣與想像中,基本上連判斷力都還沒用到。從小生活養成的各種習慣,包括學習父母而來的、受周圍的人影響而建立的、因為某些價值觀認同而養成的……幾乎所有人都依靠著習慣在生活。」

例如,與伴侶相處或教育下一代,沿襲著從小看到父母的方法,沒有開創出貼近自家成員性格的幸福模式;或是認為自己的個性是某種既定,任性也好,急躁也罷,以「我從小就這樣,我這是做自己!」作為藉口,不願自省;都是帶著過去的認知,活在習慣中,而沒有靈性的狀態。

許多人的活,是建立欲望與滿足欲望的過程,「不斷滿足欲望再建立新的欲望,一天一天這樣前進著,我稱之為活在生命第一個層次的人。追逐欲望而活,不但無法活得起勁,還可能會面對生無可戀的困境。曾有個信眾來找我,她的生活優渥,人生一切目標都達成了,擁有高學歷,老公很好,孩子也很優秀,很少有人可以過著這般完全沒有問題的生活。該有的都有了,她卻來問我人生不知道要幹嘛,可不可以早點死?」

紫嚴導師搖頭,「你以為無所求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嗎?錯了。沒有靈性的生活,有可能會帶來『欲望都滿足了,只想快點死』的障礙。我稱這是無所求的無聊人生,所有小時候建立的欲望,現在都達成了,人生百般無聊到一個境地,連建立下一個欲望的欲望都沒有。」

靠著習慣與欲望度日的人,內心空虛,從他人身上得不到溫度,對人性沒有感受。紫嚴導師說:「每天活在要更成功、要更有錢、要更好的習慣中,跟人建立的關係都是因欲望而結合,『我們一起做生意,一起創業,一起賺錢……』但帶有靈性的人就不一樣了,人與人之間的連結是建立在共享、分享、回饋的心靈交流上,社交不是建構在欲望上,而是因為調性很合而相聚,產生很好的互動。老公握到老婆的手時,知道掌心的粗糙是因為操持家務,為他打理一個更舒服的家,他就開始有感受了,開始感謝這一切,開始喜歡這個世界,開始愛這一切,有幸福感,就是有靈性。」

「一朵花,你可以聞到花的香氣,看見花開與花謝的美,不會像林黛玉,因為花謝而神傷。活在每一個此刻享受,一杯咖啡可以喝出上中下段不同的味道,生命開始有所感受,這就是進入生命的第二個層次,我稱之為靈性的層次。」不再被欲望與習慣綑綁,進入有靈性品質的生活。

紫嚴導師指出,有靈性品質的生活,是一種能讓心情可以更愉悅,更有趣味的狀態,「舉個例子來說,路邊招小黃,招到一台打著禁菸標誌,一上車卻裡面滿滿是菸味、還帶著油騷味、還會走錯路,如果是用習慣在生活,遇到這種狀況一定很煩很不高興,一路抱怨,如果帶著靈性在生活的人,也許就會覺得很有趣,掛著禁菸標誌的吸菸車,太諷刺太有意思了,在尋常人認為很不愉快的環境中,也能輕鬆笑出來,饒富興味看著這一切,感受這一切,覺得太妙了,這就是另外一個靈性的小層次,一模一樣的情境,用慣性在活還是用靈性在活,感受與心境完全不一樣。」

活在第一個層次的人,用的不是感受,而是印象,「一個東西好不好喝,他是用印象去歸納,落入我們說的習慣。同樣是一杯水,每一天、每一口都是不同滋味,但用習性活的人,白開水就是白開水,他用印象就總結了這杯水的味道,這樣生活當然貧乏,什麼東西都一樣,毫無樂趣與新鮮感。道家認為苦根本不是苦,苦中一定還有別的味道,就像咖啡或茶,不喜歡的人覺得怎麼這麼苦澀,難以入口,但願意細細品味的人就會發現,穿越表面的苦之後,後面還有各種滋味,會回甘。精神層面出現了幸福感,開始會對人性產生細膩深刻的感受。」

帶著靈性在活的人,會呈現出三個特質:豁達、輕鬆、幸福,紫嚴導師解釋:「進入靈性層次時,人首先會比較豁達,朋友交就交,有誤會就有誤會,沒有什麼得失心,用習慣與欲望活的人,萬一朋友疏遠了會很難受,因為情的後面還有目的,會想辦法爭取、拉攏。內心豁達了,生活自然就會呈現出輕鬆,有了輕鬆之後,幸福感就會隨時充滿,但擁有豁達、輕鬆、幸福這三個特質的人,在宗教裡也不叫開悟或覺醒,他只是初步的進入了精神層次。」

靈性世界每一層展現的特性都不一樣,「必透過修煉進入第二層,而不是『我要輕鬆,我要豁達,我要幸福』,這沒有捷徑就是得修。輕鬆豁達就像是空氣一樣自然,從有感受開始練習,最後達到我所謂的『直受』,有感受但不評斷。」

很多人會誤以為有感受是喜歡不喜歡,這杯咖啡好喝不好喝,這道菜好吃不好吃,但紫嚴導師說:「『直受』指的是這杯咖啡的味道我知道,但不評斷好壞全然感受;不過還是要判斷,不然咖啡太燙直接喝下去燙傷嘴就慘了。人生開始變享受,快樂自然來,人生會不快樂,就是因為有評斷。」

同樣是欲望,也有層次之分,第一層次的人,建立欲望與滿足欲望都是為自己,第二層次進入靈性時,欲望的建立與滿足都是為了別人,「這已經不能稱為欲望,而是願,比方說,一個媽媽當然希望自己的孩子好,但除了自己的孩子好,她還會希望全校的孩子學習都快樂,她會為了這個願,去為全校的孩子付出,所以靈性的生活並非六根清淨五蘊皆空,而是一種很持續而淡然地付出,事實上很積極。」

紫嚴導師強調,為什麼宗教裡面沒有速成班,也是這個原因,「宗教鼓勵實修,透過不斷的修煉與實行,在生活裡面透過體驗去找到印證,讓感受的層面逐漸擴大,而不是操弄欲望與貪婪。可惜人性多半想找捷徑,希望立刻看到成果,但靈性是一層又一層的感受,從最表淺的酸甜苦辣,到每一個味道裡面都嘗出酸甜苦辣揉和的比例,越走越深,越走越細,最後一杯白水也可以細細品味一整天。」

 

─ 紫嚴導師 講述

 

interview 114